咳喘是常见、多发的肺系疾病,因小儿抵抗力低下,易被外邪侵袭,故小儿咳喘每在气候突变的时候发作及加重,且其传变较快,临床辨治时有一定难度,如不能及时治疗,往往导致严重后果。庆德堂儿科医师周晓老师有着多年临证经验, 内、 外、 妇、 儿无不精通。 现对其辨治思路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。
外感六淫,解表为先,佐以清热
这类患儿往往在咳喘早期表现为发热恶寒、鼻流清涕、咳喘不止等 表寒症候。然又因患儿 “体禀纯阳”,其生机蓬勃,发育迅速,故在很短的时间内易入里化热,形成外寒内热, 虚实夹杂的病证。针对此种类型,周老师提出 “解 表为先,佐以清热”的治疗原则,表里双解。
案1 患者某,女, 5岁。 2017年9月9日初诊。 主 诉: 反复咳嗽1周。 现病史: 1周前因气候变化, 感受风寒,咳嗽发作,后经西医抗炎输液治疗, 未见好转,迁延加重。 现发热微恶寒, 鼻流浊涕, 咳吐黄稠 痰, 咽喉红肿疼痛, 纳食一般, 大便干结。 舌苔黄白 相间, 中间厚, 脉浮而弦滑。
西医诊断:上呼吸道感 染。中医诊断:咳嗽,证属表寒不解,痰热壅肺;治以解表散邪,清热化痰之法。处方: 荆芥7g, 陈皮6g, 桔梗5g, 百部7g, 白前7g, 紫菀10g, 炒甘草4g, 法半夏 7g, 杏仁8g, 黄芩6g, 桑白皮8g, 茯苓9g, 栀子8g, 薄 荷6g。 4剂, 水煎服。
复诊(2017年9月14日 ):恶寒已除,发热、咳嗽减轻,浊涕稀薄,大便畅通,纳食好转,仍吐痰色黄,舌苔白厚,脉弦滑。处方: 守前方,去荆芥,加竹茹8g,4 剂, 水煎服。
内伤咳喘,实关脾肺,健运为本
这类小儿肺常不足,肌肤柔嫩,藩篱疏薄,卫外失固,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,家长调护失宜,易为外邪所侵,多出现肺失宣降之证。又因小儿脾胃之体成而未全、脾胃之用全而未壮,不能及时受纳、腐熟、传导乳食,易为饮食所伤。脾胃虚则易生痰湿,上贮于肺,皆易发生咳嗽。针对小儿内伤咳喘, 治疗重点多以健运脾胃,化痰止咳为本,实乃补土生金之法。
案2 患者某, 男, 6岁。 2017年10月2日初诊。 主 诉:咳喘反复发作5年,复发2个月。现病史:5年前即 发咳喘,平均每年因咳喘住院3-6次。2个月前因受 寒后再次复发,现痰多,色白,喉中痰鸣,有喘息,鼻塞,纳食欠佳,大便干,发作时夜间需服用氨茶碱半片。舌边尖红,苔薄黄,边有齿痕,脉弦微数。
西医诊断:喘息性支气管炎。中医诊断:哮喘,证属外寒内热,脾肺亏虚,痰浊阻肺; 治以补土生金, 清热化痰 之法。 处方: 麻黄6g, 苦杏仁10g, 桑白皮9g, 炙甘草 4g, 黄芩8g, 全瓜蒌9g, 桔梗6g, 紫菀12g, 苏子6g, 莱 菔子6g, 车前子9g。 4剂, 水煎服。
复诊: 咳嗽、喘息转减,纳食好转,鼻塞已瘥,喉中仍有痰鸣音。舌边尖红,苔薄黄, 脉 弦。处方 :守前方,加陈皮5g,法半夏6g,4剂,水煎服。
按:本案患者咳喘反复发作,久咳伤肺, 其气必虚,肺卫不固则咳嗽反复,宿痰不除而复感新邪则喘息难平;久病不愈,容易化热,故舌红而苔薄黄;肺气亏虚,子病累母,脾运失常,则纳食不佳,痰多色白,边有齿痕。证属外寒内热,脾肺亏虚,痰浊阻肺之证。治宜补土生金,清热化痰。